什么是 EBSD 分析?
电子背散射衍射(EBSD)是一种 SEM(扫描电子显微镜)技术,可用于研究晶体材料的微观结构,直至纳米级 [1-5] 。它被称为 "表面 "技术,因为背散射电子的衍射只发生在样品表面下几十纳米的范围内。可靠的 EBSD 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样品制备,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菊池图案。因此,要获得这些图案,样品表面必须是晶体状的,并且在制备过程中没有损坏或污染。
EBSD 样品制备的挑战
为了制备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的材料区域或横截面,通常使用聚焦离子束(FIB)铣削法。然而,这种方法速度相当慢,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,而且在制备大面积多相复合材料用于 EBSD 时有很大的局限性。因为 FIB 会造成严重的局部加热和损坏,使样品的局部表面结构与整体相比发生显著变化。对于多相复合材料来说,这种影响尤其严重,因为每种材料都有不同的特性和铣削行为。FIB 制备会导致复合材料中每种材料的厚度不同,从而使样品表面出现线条或不规则粗糙(帘幕效应) [6]。
结果
电子元件:中央处理器
EBSD 分析是在 CPU 集成电路 [7] (参见图 3a)内键合过程中金线发生塑性变形的大面积区域进行的。FSE(前向散射电子)图像可用于晶体学取向对比,它显示出了一些帘幕效应,但是,所有的图谱数据,特别是 EBSD-反斜率平均图谱和核图谱,都没有显示出任何明显的帘幕效应,也就是说,没有任何结构遵循帘幕效应(参见下图 3)。因此,EBSD 和 EDS(能量色散 X 射线光谱)分析表明,BIB 铣削可以制备出高质量的截面表面,因为它不会造成任何明显的次表面损伤。
复合材料:铝/金刚石/石墨
使用 BSE 成像、EDS(能量色散 X 射线光谱)和 EBSD(沿 X(倾斜)轴绘制相图和反极图 (IPF))对铝/金刚石/石墨复合材料横截面进行了检测 [7] 。结果显示,在 3 毫米大小的区域内,含有石墨片和金刚石晶粒的铝基体表面制备质量很高(参见下图 4)。EBSD 相图和取向图证实了这一结果,因为尽管衍射图样相似,但 3 种不同的相都被成功地索引出来。精心制备的样品表面与同时获取的 EBSD 和 EDS 数据相结合,使这次分析取得了成功。
结论
尽管聚焦离子束(FIB)技术常用于多种材料的特定部位制备,但由于表面下变形和帘幕的引入,对 FIB 制备的样品进行成功的 EBSD 分析可能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。对于具有不同硬度区域的多相复合材料来说尤其如此。本文证明,宽离子束(BIB)铣削可以高质量地同时制备复合材料中的软硬两种材料。结合使用 EM TXP 和 EM TIC 3X,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从极具挑战性的复合(多相)晶体材料中制备出高质量、大面积的样品。对使用 BIB 研磨技术制备的样品进行 EBSD 分析通常能获得有用的结果 [7-10]。